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五章 東林崛起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戲的開始
好
非常好看
王錫爵,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苦啊
這幫曾曾……孫,真沒用。遞牙者,掰之;抗命者,殺之!
萬歷太不注重皇子教育了吧,就算不是太子也不能十多歲還不讓讀書吧。
冊立就說了這么多章啊
怎一個亂了得
吳三桂,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55555555555太苦了
或許是我心急了,滿眼全是亂七八糟的糊涂賬.就沒看到對國家建設有幫助的字眼,果真是舉國坐吃山空的話,明朝不完就沒天理了
這都是在鬧什么呢,沒一點正事!
唉!又有幾人能理解王錫爵與張居正等真正干事的人的痛苦啊
ljhopup8ouh99h
也許輝煌即將覆滅。
這幫王八蛋,沒事瞎折騰,有勁好好磨磨槍,干小日本去。
看到這樣無畏的前仆后繼,就覺得明朝的官員真是可愛。。一句話:骨氣!
我對王錫爵與張居正無語
除了小說好看,那時的人與事同我們此時的人與事都是一樣的無奈,不在同一時空下,人是難能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無助,而所謂的紛爭的是是非非,都不過是在每個特定空間下的人與事的內在慣性的交織,思維的慣性決定了萬事萬物,并且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直到被打破。真正堪稱有價值的經典,都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后被成就的。
首輔,必死之路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萬歷與大臣之間的斗爭真是強悍
你全家都是他后人吧,放滿狗進關的漢奸
反清復明,誓殺吳三桂
“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這句話太好了,現在的官場如果有這么一批人,中國就大治了!
要是我在的話 就把他們全突突了
大臣們鬧騰,皇帝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
王錫爵可憐啊
皇帝還是靠自己掙來得好,拿破侖的那句名言同樣適用于王子們,不想當皇帝的王子就不是好王子,別人拼死幫他爭,換來的是個廢物,像李世民、朱棣雖說爭得殘酷,卻對國家有利。
ID:5004084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讓你們玩 玩脫了吧
勞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被你們這么鬧騰,還真反了你們了!
寧可丟官,不可丟人。
老子把你們都活埋了,還鬧
怎么感覺明朝的官比現在的D員們還更有原則,更不怕死。。。。
看了好久了啊
要不是滿清的入關,明朝可能會出現虛君共和的民主政治的濫觴。或許比英國更早
精彩。可惜老子買的書不見了。
嗚嗚~~這什么大臣啊,倒了八輩子血霉啊
俺又走了,還沒玩夠呢
21.王錫爵 說道: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搶我名字啊,賠償年費黃鉆………..
20.夏 說道:
首輔,必死之路
不一定,徐階也當了首鋪,也沒見他被弄死啊
大臣們為什么急著立太子呢,是記著排隊撈好位置嗎?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你們這幫人!天下準得打亂!看你們怎么收拾,別把我挖出來就行。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說兩點,一 萬歷你這小王八膏子有病啊;二 樓上的跟我走…讓你缺德
你媽比,是句好話,卻不為人所理解
你們意思啊
萬歷如果想要立皇三子就應該把他過繼給皇后,這樣皇三子就是嫡長子了
這事擱清朝就沒那么多爭議了。
萬歷既然鐵心要立朱常洵,那干嘛不找個由頭賜死朱常洛呢,讓那些言官沒了盼頭還鬧個屁。當年漢景帝想立劉徹為太子,就是先逼死了太子劉榮,不但如此,還找了個由頭逼死了太子的老師周亞夫。
朱常洛也不單純的,比如光武帝長子自動讓出太子位。
萬歷被人搞得就像茅坑里的石頭,又臭以硬,他媽的同樣是自己的兒子,何必那么固執己見!
人物太多了,有點兒理不順了,果然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呀
王錫爵的離去是不折不扣的一個悲劇因為之間后出來了的一幫家伙將徹底毀滅大明276年的江山!
明朝歷史復雜,人物繁多,官場暗藏殺機,步步驚心,實為黑道也
明朝最讓我喜歡的是總有那些不怕丟官 敢于進諫的人 雖然有時很無賴 很討厭 卻是非常有骨氣
還記得我嗎,被寧王干掉的那個,其實,孫鑨是我孫子
干嘛非得立嫡長子,這是封建的毛病。學清朝立能力最強的那個最好了
王錫爵現在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吧。媽的禍國殃民的東林黨來了顧憲成來了大明走了!
!
說到底都是鄭妃的錯!!
后面這些人物都是嘉靖那個時候出的人物啊
回43樓 說道: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這位先生說的不錯,如果大臣們一問的排位站隊,直接擁立皇三子豈不事半功倍,再者,兩位皇子都還小,不論哪位皇子繼位都不會念及誰的功勞,大臣們若想受寵,現在積極迎合皇上才是,但是他們寧可忤逆皇帝也要遵循祖制,這些是值得肯定的。
萬歷不喜歡長子可能與自己出身有關,“宮女所生”的自卑心理也許一直藏在他的內心深處。
我
煩人
二
而
的瓦房
WF
FE霧非霧
FW
王菲菲好
是
是
s
是
是
是
是
是
我
我
我
w ww
為
q去
去
去
我
去
按時
daadd
qdaf
S
S
CF
S
S
D
SDF
S
DS
S
DS
D
DS
DS
D
S
DS
D
S
S
S
D
S
A
D
A
D
A
A
S
A
D
A
A
DS
A
D
A
A
D
A
A
D
S
A
D
S
A
D
D
S
A
SD
D
S
D
DD
S
A
D
S
S
S
A
A
D
S
A
F
S
S
D
D
S
S
S
D
A
D
AS
A
D
S
A
S
D
A
S
D
S
A
D
S
A
D
S
A
SD
D
S
S
DS
D
D
D
S
S
D
S
S
D
D
D
S
S
D
D
S
D
S
S
S
D
D
S
S
D
S
S
D
S
S
S
D
D
S
S
S
D
D
D
S
S
S
D
S
S
S
S
D
D
S
S
S
S
D
S
SS
D
D
S
S
S
D
S
D
D
D
S
S
S
S
D
S
F
V
C
B
F
D
D
B
G
S
F
V
FV
VC
S
G
F
C
CX
F
D
X
DX
C
V
F
X
D
F
C
D
D
V
S
GF
D
D
D
F
D
D
C
D
D
X
DC
D
F
S
F
D
SD
SD
FD
D
H
X
CF
FD
BD
F
D
F
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啊
錦衣衛何在?把刷屏的都給我拖出去杖斃!!!
在當下,有些老不死的老混蛋,死賴著官位 作威作福就是不下線,壓著新人上不來。你看人家古人,都當到國相了,這辭職信說打就打,說跑路就跑路了。
不錯
馬德制杖
你們還是不如我會玩
趙南星先生反腐力度很大!
66樓傻逼呀
一幫煞筆,勞資勤勤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么叫你們廢了
媽賣批的,我有你寫的那么色嗎
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五章 東林崛起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戲的開始
77 條評論 發表在“第6部:日落西山 第四章 混戰”上
123213 says:
好
ILY says:
非常好看
王守仁 says:
王錫爵,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zjdgdcz says:
苦啊
朱重八 says:
這幫曾曾……孫,真沒用。遞牙者,掰之;抗命者,殺之!
大明往事 says:
萬歷太不注重皇子教育了吧,就算不是太子也不能十多歲還不讓讀書吧。
好吧 says:
冊立就說了這么多章啊
子凰 says:
怎一個亂了得
王守仁 says:
吳三桂,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萬歷 says:
55555555555太苦了
雪浴心原 says:
或許是我心急了,滿眼全是亂七八糟的糊涂賬.就沒看到對國家建設有幫助的字眼,果真是舉國坐吃山空的話,明朝不完就沒天理了
羽 says:
這都是在鬧什么呢,沒一點正事!
我暈 says:
唉!又有幾人能理解王錫爵與張居正等真正干事的人的痛苦啊
匿名 says:
ljhopup8ouh99h
怎么那么。美 says:
也許輝煌即將覆滅。
袁崇煥 says:
這幫王八蛋,沒事瞎折騰,有勁好好磨磨槍,干小日本去。
強勢大明 says:
看到這樣無畏的前仆后繼,就覺得明朝的官員真是可愛。。一句話:骨氣!
xxx says:
我對王錫爵與張居正無語
那時花開 says:
除了小說好看,那時的人與事同我們此時的人與事都是一樣的無奈,不在同一時空下,人是難能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無助,而所謂的紛爭的是是非非,都不過是在每個特定空間下的人與事的內在慣性的交織,思維的慣性決定了萬事萬物,并且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直到被打破。真正堪稱有價值的經典,都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后被成就的。
夏 says:
首輔,必死之路
王錫爵 says: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匿名 says:
萬歷與大臣之間的斗爭真是強悍
殺筆還吳三桂好人 says:
你全家都是他后人吧,放滿狗進關的漢奸
多隆 says:
反清復明,誓殺吳三桂
abc says:
“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這句話太好了,現在的官場如果有這么一批人,中國就大治了!
藍玉 says:
要是我在的話 就把他們全突突了
ppp says:
大臣們鬧騰,皇帝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
鐵鉉 says:
王錫爵可憐啊
萬歷 says:
皇帝還是靠自己掙來得好,拿破侖的那句名言同樣適用于王子們,不想當皇帝的王子就不是好王子,別人拼死幫他爭,換來的是個廢物,像李世民、朱棣雖說爭得殘酷,卻對國家有利。
ID:5004084 says:
ID:5004084
w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讓你們玩 玩脫了吧
朱八八 says:
勞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被你們這么鬧騰,還真反了你們了!
風雨者 says:
寧可丟官,不可丟人。
常遇春 says:
老子把你們都活埋了,還鬧
天使也要吃飯 says:
怎么感覺明朝的官比現在的D員們還更有原則,更不怕死。。。。
xu says:
看了好久了啊
甲申之變 says:
要不是滿清的入關,明朝可能會出現虛君共和的民主政治的濫觴。或許比英國更早
韓非 says:
精彩。可惜老子買的書不見了。
王錫爵 says:
嗚嗚~~這什么大臣啊,倒了八輩子血霉啊
王錫爵 says:
俺又走了,還沒玩夠呢
王錫爵 says:
21.王錫爵 說道: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搶我名字啊,賠償年費黃鉆………..
王錫爵 says:
20.夏 說道:
首輔,必死之路
不一定,徐階也當了首鋪,也沒見他被弄死啊
紅發絲 says:
大臣們為什么急著立太子呢,是記著排隊撈好位置嗎?
回43樓 says: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于謙 says:
你們這幫人!天下準得打亂!看你們怎么收拾,別把我挖出來就行。
當年明月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上帝 says:
說兩點,一 萬歷你這小王八膏子有病啊;二 樓上的跟我走…讓你缺德
活力28 says:
你媽比,是句好話,卻不為人所理解
朱元璋 says:
你們意思啊
匿名 says:
萬歷如果想要立皇三子就應該把他過繼給皇后,這樣皇三子就是嫡長子了
萬歷 says:
這事擱清朝就沒那么多爭議了。
天下大勢 says:
萬歷既然鐵心要立朱常洵,那干嘛不找個由頭賜死朱常洛呢,讓那些言官沒了盼頭還鬧個屁。當年漢景帝想立劉徹為太子,就是先逼死了太子劉榮,不但如此,還找了個由頭逼死了太子的老師周亞夫。
萬歷 says:
朱常洛也不單純的,比如光武帝長子自動讓出太子位。
千里流云 says:
萬歷被人搞得就像茅坑里的石頭,又臭以硬,他媽的同樣是自己的兒子,何必那么固執己見!
君心無痕 says:
人物太多了,有點兒理不順了,果然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呀
123321 says:
王錫爵的離去是不折不扣的一個悲劇因為之間后出來了的一幫家伙將徹底毀滅大明276年的江山!
落日余暉 says:
明朝歷史復雜,人物繁多,官場暗藏殺機,步步驚心,實為黑道也
豐神秀麗 says:
明朝最讓我喜歡的是總有那些不怕丟官 敢于進諫的人 雖然有時很無賴 很討厭 卻是非常有骨氣
孫遂 says:
還記得我嗎,被寧王干掉的那個,其實,孫鑨是我孫子
匿名 says:
干嘛非得立嫡長子,這是封建的毛病。學清朝立能力最強的那個最好了
李雨默 says:
王錫爵現在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吧。媽的禍國殃民的東林黨來了顧憲成來了大明走了!
!
無語 says:
說到底都是鄭妃的錯!!
過客 says:
后面這些人物都是嘉靖那個時候出的人物啊
靜殤 says:
回43樓 說道: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這位先生說的不錯,如果大臣們一問的排位站隊,直接擁立皇三子豈不事半功倍,再者,兩位皇子都還小,不論哪位皇子繼位都不會念及誰的功勞,大臣們若想受寵,現在積極迎合皇上才是,但是他們寧可忤逆皇帝也要遵循祖制,這些是值得肯定的。
知而不行 says:
萬歷不喜歡長子可能與自己出身有關,“宮女所生”的自卑心理也許一直藏在他的內心深處。
E says:
我
煩人
二
而
的瓦房
WF
FE霧非霧
FW
王菲菲好
是
是
s
是
一趟 says:
是
是
是
是
我
我
我
w ww
為
q去
去
去
我
去
按時
daadd
qdaf
S
S
CF
S
S
D
SDF
S
DS
S
DS
D
DS
DS
D
S
DS
D
S
S
S
D
S
A
D
A
D
A
A
S
A
D
A
A
DS
A
D
A
A
D
A
A
D
S
A
D
S
A
D
D
S
A
SD
D
S
D
DD
S
A
D
S
S
S
A
A
D
S
A
F
S
S
D
D
S
S
S
D
A
D
AS
A
D
S
A
S
D
A
S
D
S
A
D
S
A
D
S
A
SD
D
S
S
DS
D
D
D
S
S
D
S
S
D
D
D
S
S
D
D
S
D
S
S
S
D
D
S
S
D
S
S
D
S
S
S
D
D
S
S
S
D
D
D
S
S
S
D
S
S
S
S
D
D
S
S
S
S
D
S
SS
D
D
S
S
S
D
S
D
D
D
S
S
S
S
D
S
F
V
C
B
F
D
D
B
G
S
F
V
FV
VC
S
G
F
C
CX
F
D
X
DX
C
V
F
X
D
F
C
D
D
V
S
GF
D
D
D
F
D
D
C
D
D
X
DC
D
F
S
F
D
SD
SD
FD
D
H
X
CF
FD
BD
F
D
F
朱元璋 says:
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啊
朱翊鈞 says:
錦衣衛何在?把刷屏的都給我拖出去杖斃!!!
匿名 says:
在當下,有些老不死的老混蛋,死賴著官位 作威作福就是不下線,壓著新人上不來。你看人家古人,都當到國相了,這辭職信說打就打,說跑路就跑路了。
歲男孩 says:
不錯
你爹臨死前 says:
馬德制杖
朱厚照 says:
你們還是不如我會玩
這是怎么說 says:
趙南星先生反腐力度很大!
匿名 says:
66樓傻逼呀
老朱 says:
一幫煞筆,勞資勤勤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么叫你們廢了
萬歷 says:
媽賣批的,我有你寫的那么色嗎
發表評論
樓上的脫出去扒皮
1,皇三子用得著過繼給皇后嗎?他母親就是實力派杠杠的貴妃,瘦了那么多恩寵,要不是皇后尚在,官員不許,萬厲早就立她皇后了。
2.支持皇長子,就不喜歡鄭貴妃生的兒子,還想兒子做太子,以后怕是要做太皇太后了,不配。
你怕是雞出籠要交配吧……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在線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及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 手機閱讀 收藏本站 大秦帝國 更多歷史書籍
明朝那些事兒1 明朝那些事兒2 明朝那些事兒3 明朝那些事兒4 明朝那些事兒5 明朝那些事兒6 明朝那些事兒7
第6部:日落西山 第四章 混戰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五章 東林崛起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戲的開始
81 條評論 發表在“第6部:日落西山 第四章 混戰”上
123213 says:
好
ILY says:
非常好看
王守仁 says:
王錫爵,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zjdgdcz says:
苦啊
朱重八 says:
這幫曾曾……孫,真沒用。遞牙者,掰之;抗命者,殺之!
大明往事 says:
萬歷太不注重皇子教育了吧,就算不是太子也不能十多歲還不讓讀書吧。
好吧 says:
冊立就說了這么多章啊
子凰 says:
怎一個亂了得
王守仁 says:
吳三桂,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萬歷 says:
55555555555太苦了
雪浴心原 says:
或許是我心急了,滿眼全是亂七八糟的糊涂賬.就沒看到對國家建設有幫助的字眼,果真是舉國坐吃山空的話,明朝不完就沒天理了
羽 says:
這都是在鬧什么呢,沒一點正事!
我暈 says:
唉!又有幾人能理解王錫爵與張居正等真正干事的人的痛苦啊
匿名 says:
ljhopup8ouh99h
怎么那么。美 says:
也許輝煌即將覆滅。
袁崇煥 says:
這幫王八蛋,沒事瞎折騰,有勁好好磨磨槍,干小日本去。
強勢大明 says:
看到這樣無畏的前仆后繼,就覺得明朝的官員真是可愛。。一句話:骨氣!
xxx says:
我對王錫爵與張居正無語
那時花開 says:
除了小說好看,那時的人與事同我們此時的人與事都是一樣的無奈,不在同一時空下,人是難能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無助,而所謂的紛爭的是是非非,都不過是在每個特定空間下的人與事的內在慣性的交織,思維的慣性決定了萬事萬物,并且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直到被打破。真正堪稱有價值的經典,都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后被成就的。
夏 says:
首輔,必死之路
王錫爵 says: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匿名 says:
萬歷與大臣之間的斗爭真是強悍
殺筆還吳三桂好人 says:
你全家都是他后人吧,放滿狗進關的漢奸
多隆 says:
反清復明,誓殺吳三桂
abc says:
“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這句話太好了,現在的官場如果有這么一批人,中國就大治了!
藍玉 says:
要是我在的話 就把他們全突突了
ppp says:
大臣們鬧騰,皇帝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
鐵鉉 says:
王錫爵可憐啊
萬歷 says:
皇帝還是靠自己掙來得好,拿破侖的那句名言同樣適用于王子們,不想當皇帝的王子就不是好王子,別人拼死幫他爭,換來的是個廢物,像李世民、朱棣雖說爭得殘酷,卻對國家有利。
ID:5004084 says:
ID:5004084
w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讓你們玩 玩脫了吧
朱八八 says:
勞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被你們這么鬧騰,還真反了你們了!
風雨者 says:
寧可丟官,不可丟人。
常遇春 says:
老子把你們都活埋了,還鬧
天使也要吃飯 says:
怎么感覺明朝的官比現在的D員們還更有原則,更不怕死。。。。
xu says:
看了好久了啊
甲申之變 says:
要不是滿清的入關,明朝可能會出現虛君共和的民主政治的濫觴。或許比英國更早
韓非 says:
精彩。可惜老子買的書不見了。
王錫爵 says:
嗚嗚~~這什么大臣啊,倒了八輩子血霉啊
王錫爵 says:
俺又走了,還沒玩夠呢
王錫爵 says:
21.王錫爵 說道: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搶我名字啊,賠償年費黃鉆………..
王錫爵 says:
20.夏 說道:
首輔,必死之路
不一定,徐階也當了首鋪,也沒見他被弄死啊
紅發絲 says:
大臣們為什么急著立太子呢,是記著排隊撈好位置嗎?
回43樓 says: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于謙 says:
你們這幫人!天下準得打亂!看你們怎么收拾,別把我挖出來就行。
當年明月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上帝 says:
說兩點,一 萬歷你這小王八膏子有病啊;二 樓上的跟我走…讓你缺德
活力28 says:
你媽比,是句好話,卻不為人所理解
朱元璋 says:
你們意思啊
匿名 says:
萬歷如果想要立皇三子就應該把他過繼給皇后,這樣皇三子就是嫡長子了
萬歷 says:
這事擱清朝就沒那么多爭議了。
天下大勢 says:
萬歷既然鐵心要立朱常洵,那干嘛不找個由頭賜死朱常洛呢,讓那些言官沒了盼頭還鬧個屁。當年漢景帝想立劉徹為太子,就是先逼死了太子劉榮,不但如此,還找了個由頭逼死了太子的老師周亞夫。
萬歷 says:
朱常洛也不單純的,比如光武帝長子自動讓出太子位。
千里流云 says:
萬歷被人搞得就像茅坑里的石頭,又臭以硬,他媽的同樣是自己的兒子,何必那么固執己見!
君心無痕 says:
人物太多了,有點兒理不順了,果然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呀
123321 says:
王錫爵的離去是不折不扣的一個悲劇因為之間后出來了的一幫家伙將徹底毀滅大明276年的江山!
落日余暉 says:
明朝歷史復雜,人物繁多,官場暗藏殺機,步步驚心,實為黑道也
豐神秀麗 says:
明朝最讓我喜歡的是總有那些不怕丟官 敢于進諫的人 雖然有時很無賴 很討厭 卻是非常有骨氣
孫遂 says:
還記得我嗎,被寧王干掉的那個,其實,孫鑨是我孫子
匿名 says:
干嘛非得立嫡長子,這是封建的毛病。學清朝立能力最強的那個最好了
李雨默 says:
王錫爵現在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吧。媽的禍國殃民的東林黨來了顧憲成來了大明走了!
!
無語 says:
說到底都是鄭妃的錯!!
過客 says:
后面這些人物都是嘉靖那個時候出的人物啊
靜殤 says:
回43樓 說道: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這位先生說的不錯,如果大臣們一問的排位站隊,直接擁立皇三子豈不事半功倍,再者,兩位皇子都還小,不論哪位皇子繼位都不會念及誰的功勞,大臣們若想受寵,現在積極迎合皇上才是,但是他們寧可忤逆皇帝也要遵循祖制,這些是值得肯定的。
知而不行 says:
萬歷不喜歡長子可能與自己出身有關,“宮女所生”的自卑心理也許一直藏在他的內心深處。
E says:
我
煩人
二
而
的瓦房
WF
FE霧非霧
FW
王菲菲好
是
是
s
是
一趟 says:
是
是
是
是
我
我
我
w ww
為
q去
去
去
我
去
按時
daadd
qdaf
S
S
CF
S
S
D
SDF
S
DS
S
DS
D
DS
DS
D
S
DS
D
S
S
S
D
S
A
D
A
D
A
A
S
A
D
A
A
DS
A
D
A
A
D
A
A
D
S
A
D
S
A
D
D
S
A
SD
D
S
D
DD
S
A
D
S
S
S
A
A
D
S
A
F
S
S
D
D
S
S
S
D
A
D
AS
A
D
S
A
S
D
A
S
D
S
A
D
S
A
D
S
A
SD
D
S
S
DS
D
D
D
S
S
D
S
S
D
D
D
S
S
D
D
S
D
S
S
S
D
D
S
S
D
S
S
D
S
S
S
D
D
S
S
S
D
D
D
S
S
S
D
S
S
S
S
D
D
S
S
S
S
D
S
SS
D
D
S
S
S
D
S
D
D
D
S
S
S
S
D
S
F
V
C
B
F
D
D
B
G
S
F
V
FV
VC
S
G
F
C
CX
F
D
X
DX
C
V
F
X
D
F
C
D
D
V
S
GF
D
D
D
F
D
D
C
D
D
X
DC
D
F
S
F
D
SD
SD
FD
D
H
X
CF
FD
BD
F
D
F
朱元璋 says:
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啊
朱翊鈞 says:
錦衣衛何在?把刷屏的都給我拖出去杖斃!!!
匿名 says:
在當下,有些老不死的老混蛋,死賴著官位 作威作福就是不下線,壓著新人上不來。你看人家古人,都當到國相了,這辭職信說打就打,說跑路就跑路了。
歲男孩 says:
不錯
你爹臨死前 says:
馬德制杖
朱厚照 says:
你們還是不如我會玩
這是怎么說 says:
趙南星先生反腐力度很大!
匿名 says:
66樓傻逼呀
老朱 says:
一幫煞筆,勞資勤勤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么叫你們廢了
萬歷 says:
媽賣批的,我有你寫的那么色嗎
鋼化膜孤鴻寡鵠 says:
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五章 東林崛起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戲的開始
77 條評論 發表在“第6部:日落西山 第四章 混戰”上
123213 says:
好
ILY says:
非常好看
王守仁 says:
王錫爵,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zjdgdcz says:
苦啊
朱重八 says:
這幫曾曾……孫,真沒用。遞牙者,掰之;抗命者,殺之!
大明往事 says:
萬歷太不注重皇子教育了吧,就算不是太子也不能十多歲還不讓讀書吧。
好吧 says:
冊立就說了這么多章啊
子凰 says:
怎一個亂了得
王守仁 says:
吳三桂,是個好人,卻不為人所理解
萬歷 says:
55555555555太苦了
雪浴心原 says:
或許是我心急了,滿眼全是亂七八糟的糊涂賬.就沒看到對國家建設有幫助的字眼,果真是舉國坐吃山空的話,明朝不完就沒天理了
羽 says:
這都是在鬧什么呢,沒一點正事!
我暈 says:
唉!又有幾人能理解王錫爵與張居正等真正干事的人的痛苦啊
匿名 says:
ljhopup8ouh99h
怎么那么。美 says:
也許輝煌即將覆滅。
袁崇煥 says:
這幫王八蛋,沒事瞎折騰,有勁好好磨磨槍,干小日本去。
強勢大明 says:
看到這樣無畏的前仆后繼,就覺得明朝的官員真是可愛。。一句話:骨氣!
xxx says:
我對王錫爵與張居正無語
那時花開 says:
除了小說好看,那時的人與事同我們此時的人與事都是一樣的無奈,不在同一時空下,人是難能體會人生的艱辛與無助,而所謂的紛爭的是是非非,都不過是在每個特定空間下的人與事的內在慣性的交織,思維的慣性決定了萬事萬物,并且會一直這樣走下去,直到被打破。真正堪稱有價值的經典,都是獨立于世俗之外后被成就的。
夏 says:
首輔,必死之路
王錫爵 says: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匿名 says:
萬歷與大臣之間的斗爭真是強悍
殺筆還吳三桂好人 says:
你全家都是他后人吧,放滿狗進關的漢奸
多隆 says:
反清復明,誓殺吳三桂
abc says:
“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這句話太好了,現在的官場如果有這么一批人,中國就大治了!
藍玉 says:
要是我在的話 就把他們全突突了
ppp says:
大臣們鬧騰,皇帝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
鐵鉉 says:
王錫爵可憐啊
萬歷 says:
皇帝還是靠自己掙來得好,拿破侖的那句名言同樣適用于王子們,不想當皇帝的王子就不是好王子,別人拼死幫他爭,換來的是個廢物,像李世民、朱棣雖說爭得殘酷,卻對國家有利。
ID:5004084 says:
ID:5004084
w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讓你們玩 玩脫了吧
朱八八 says:
勞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就被你們這么鬧騰,還真反了你們了!
風雨者 says:
寧可丟官,不可丟人。
常遇春 says:
老子把你們都活埋了,還鬧
天使也要吃飯 says:
怎么感覺明朝的官比現在的D員們還更有原則,更不怕死。。。。
xu says:
看了好久了啊
甲申之變 says:
要不是滿清的入關,明朝可能會出現虛君共和的民主政治的濫觴。或許比英國更早
韓非 says:
精彩。可惜老子買的書不見了。
王錫爵 says:
嗚嗚~~這什么大臣啊,倒了八輩子血霉啊
王錫爵 says:
俺又走了,還沒玩夠呢
王錫爵 says:
21.王錫爵 說道:
萬歷,我們費盡口舌你才讓長子讀書,你是不是有病啊
搶我名字啊,賠償年費黃鉆………..
王錫爵 says:
20.夏 說道:
首輔,必死之路
不一定,徐階也當了首鋪,也沒見他被弄死啊
紅發絲 says:
大臣們為什么急著立太子呢,是記著排隊撈好位置嗎?
回43樓 says: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于謙 says:
你們這幫人!天下準得打亂!看你們怎么收拾,別把我挖出來就行。
當年明月 says:
申時行在的時候,大家都說朝廷很亂,等申時行走了,大家才知道,什么叫亂。
首輔走了,王錫爵不在,按順序,應該是許國當首輔。可這位兄弟相當機靈,一看形勢不對,寫了封辭職信就跑了。
只剩王家屏了。
萬歷不喜歡王家屏,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歡他,所以幾乎在申時行走人的同時,他就提出辭職。
然而萬歷沒有批,還把王家屏提為首輔。原因很簡單,這么個爛攤子,現在內閣就這么個人,好歹就是他了。
內閣總算有個人了,但一個還不夠,得再找幾個。搭個班子,才好唱戲。說起來還是申時行夠意思,早就料到有這一天,所以在臨走時,他向萬歷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時任吏部左侍郎趙志皋,另一個是原任禮部右侍郎張位。
這個人事安排十分有趣,因為這兩個人興趣不同,性格不同,出身不同,總而言之,就沒一點共同語言,但事后證明,就是這么個安排,居然撐了七八年,申先生的領導水平可見一斑。
班子定下來了,萬歷的安寧日子也到了頭。因為歸根結底,大臣們鬧騰,還是因為冊立太子的事情,申先生不過是幫皇帝擋了子彈,現在申先生走了,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陣。
萬歷二十年(1592)正月,真正的總攻開始了。
禮部給事中李獻可首先發難,上書要求皇帝早日批準長子出閣讀書,而且這位兄臺十分機靈,半字不提冊立的事,全篇卻都在催這事,半點把柄都不留,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狽,一氣之下,借口都不找了:
“冊立已有旨意,這廝偏又來煩擾……好生可惡,降級調外任用!”
其實說起來,李獻可不是什么大人物,這個處罰也不算太重。可萬歷萬沒想到,就這么個小人物,這么點小事兒,他竟然沒能辦得了。
因為他的圣旨剛下發,就被王家屏給退了回來。
作為朝廷首輔,如果認為皇帝的旨意有問題,可以退回去,拒不執行,這種權力,叫做封還。
封還就封還吧,不辦就不辦吧,更可氣的是,王首輔還振振有詞:
這事我沒錯,是皇帝陛下錯了!因為李獻可沒說冊立的事,他只是說應該出閣讀書,你應該采納他的意見,即使不能采納,也不應該罰他,所以這事我不會辦。
真是要造反了,剛剛提了首輔,這白眼狼就下狠手。萬歷恨不得拿頭撞墻,氣急敗壞之下,他放了王家屏的假,讓他回家休養去了。
萬歷的“幸福”生活從此拉開序幕。
幾天后,禮部給事中鐘羽正上疏,支持李獻可,經典語言如下:
“李獻可的奏疏,我是贊成的,請你把我一同降職吧(請與同謫)。”
萬歷滿足了他的要求。
又幾天后,禮部給事中舒弘緒上疏,發言如下:
“言官是可以處罰的,出閣讀書是不能不辦的。”
發配南京。
再幾天后,戶部給事中孟養浩上疏,支持李獻可、鐘羽正等人。
相對而言,他的奏疏更有水平,雖然官很小(七品),志氣卻大,總結了皇帝大人的種種錯誤,總計五條,還說了一句相當經典的話:
“皇帝陛下,您坐視皇長子失學,有辱宗社祖先!”
萬歷氣瘋了,當即下令,把善于總結的孟養浩同志革職處理,并拉到午門,打了一百杖。
暴風雨就是這樣誕生的。
別人也就罷了,可惜孟先生偏偏是言官,干的是本職工作,平白被打實在有點冤。
于是大家都憤怒了。
請注意,這個大家是有數的,具體人員及最終處理結果如下所列:
內閣大學士趙志皋上疏,被訓斥。
吏科右給事中陳尚象上疏,被革職為民。
御史鄒德泳,戶科都給事中丁懋遜、兵科都給事中張棟、刑科都給事中吳之佳、工科都給事中楊其休,禮科左給事中葉初春,聯名上疏抗議。萬歷大怒,將此六人降職發配。
萬歷終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加上最初上疏的李獻可,那么在短短的幾天之內,他就免掉了十二位當朝官員。這一偉大記錄,就連后來的急性子崇禎皇帝也沒打破。
事辦到這份上,皇帝瘋了,大臣也瘋了。官服烏紗就跟白送的一樣,鋪天蓋地到處亂扔,大不了就當老子這幾十年書白讀了。拼個你死我活只為一句話:可以丟官,不能丟人!
在這一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禮部員外郎董嗣成、御史賈名儒、御史陳禹謨再次上疏,支持李獻可。萬歷即刻反擊,董嗣成免職,賈名儒發配,陳禹謨罰工資。
事情鬧到這里,到底卷進來多少人,我也有點亂。但若以為就此打住,那實在是低估了明代官員的戰斗力。
幾天后,禮部尚書李長春也上疏了。對這位高級官員,萬歷也沒客氣,狠狠地罵了他一頓,誰知沒多久,吏部尚書蔡國珍、侍郎楊時喬又上疏抗議,然而這一次,萬歷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實在罵不動了。
皇帝被搞得奄奄一息,王家屏也坐不住了,他終于出面調停,向皇帝認了錯,并希望能夠赦免群臣。
想法本是好的,方法卻是錯的。好不容易消停下去的萬歷,一看見這個老冤家,頓時恢復了戰斗力,下書大罵:
“自你上任,大臣狂妄犯上,你是內閣大學士,不但不居中緩和矛盾,反而封還我的批示,故意激怒我!見我發怒,你又說你有病在身,回家休養!國家事務如此眾多,你在家躺著(高臥),心安嗎!?
既然你說有病,就別來了,回家養病去吧!”
王家屏終于理解了申時行的痛苦,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他連上八封奏疏,終于回了家。
這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較量,大臣的一句話,可能毫無作用,萬歷的一道圣旨,卻足以改變任何人的命運。
然而萬歷失敗了,面對那群前仆后繼的人,他雖然竭盡全力,卻依然失敗了,因為權力并不能決定一切——當它面對氣節與尊嚴的時候。
王家屏走了,言官們暫時休息了。接班的趙志皋比較軟,不說話,萬歷正打算消停幾天,張位又冒出來了。
這位次輔再接再厲,接著鬧,今天鬧出閣講學,明天就鬧冊立太子。每天變著法地折騰皇帝,萬歷同志終于頂不住了。如此下去,不被逼死,也被憋死了。
必須想出對策。
考慮再三,他決定去找一個人,在他看來,只有這個人才能挽救一切。
【王錫爵】
萬歷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后考了第一。
幾天后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歷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里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歷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歷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歷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后,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后他下了臺,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歷看來,能收拾局面的,也只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歷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制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歷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于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里面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后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么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后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制,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么辦吧。”
階級斗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歷同志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復雜的邏輯游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后的兒子),可是皇后又沒生兒子,但皇后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后什么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么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只能這么辦,思前想后,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后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于糊涂了,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歷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并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后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于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歷同志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歷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并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歷突然下發圣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后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么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圣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么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于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志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么圣旨,什么三王并封,搞什么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歷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后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并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么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么三王并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后,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歷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并封,等皇后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歷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后,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后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歷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么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圣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么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并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歷不干:三王并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面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岳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并封,這次萬歷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于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面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干的,皇帝又不出頭,也只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后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復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并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于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后,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岳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只干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并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
事情到這兒,還算是有事說事,可接下來,就不行了。
因為王錫爵自己也知道,三王并封是個爛事,根本就沒法辯,心里理虧,半天都不說話。對方一句句地問,他半句都沒答,憋了半天,終于忍不住了:
“你們到底想怎么樣?”
岳元聲即刻回答:
“請你立刻收回那道圣旨,別無商量!”
接著一句:
“皇上要問,就說是大臣們逼你這么干的!”
王錫爵氣得不行,大聲回復:
“那我就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上去,怎么樣?!”
這是一句威脅性極強的話。然而岳元聲回答的聲音卻更大:
“那你就把我的名字寫在最前面!充軍也好,廷杖也好,你看著辦!”
遇到這種不要命的二愣子,王錫爵也沒辦法,只好說了軟話:
“請你們放心,雖然三王并封,但皇長子出閣的時候,禮儀是不一樣的。”
首輔大人認輸了,岳元聲卻不依不饒,跟上來就一句:
“那是禮部的事,不是你的事!”
談話不歡而散,王錫爵雖然狼狽不堪,卻也頂住了死不答應。
因為雖然罵者眾多,卻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找到他的死穴。
這事看起來很簡單,萬歷耍了個計謀,把王錫爵繞了進去,王大人背黑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王錫爵先生,雖然人比較實誠,也是在官場打滾幾十年的老油條,萬歷那點花花腸子,他一清二楚,之所以同意三王并封,是將計就計。
他的真正動機是,先利用三王并封,把皇長子的地位固定下來,然后借機周旋,更進一步逼皇帝冊立太子。
在他看來,岳元聲之流都是白頸烏鴉,整天吵吵嚷嚷,除了瞎咋呼,啥事也干不成。所以他任人笑罵,準備忍辱負重,一朝翻身。
然而這個世界上,終究還是有聰明人的。
庶吉士李騰芳就算一個。
李騰芳,湖廣湘潭人(今湖南湘潭)。從嚴格意義上講,他還不是官,但這位仁兄人還沒進朝廷,就有了朝廷的悟性,只用一封信就揭破了王錫爵的秘密。
他的這封信,是當面交給王錫爵的,王大人本想打發這人走,可剛看幾行字,就把他給拉住了: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王封,轉作冊立!”
太深刻了,太尖銳了,于是王錫爵對他說:
“請你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李騰芳接下來的話,徹底打亂了王錫爵的部署:
“王大人,你的打算是對的。但請你想一想,封王之后,恐怕冊立還要延后,你還能在朝廷呆多久?萬一你退了,接替你的人比你差,辦不成這件事,負責任的人就是你!”
王錫爵沉默了,他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計劃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但他仍然不打算改正這個錯誤。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還有最后一道保險。
李騰芳走了,王錫爵沒有松口,此后的十幾天里,跑來吵架的人就沒斷過。但王大人心里有譜,打死也不說,直到王就學上門的那一天。
王就學是王錫爵的門生,自己人當然不用客氣,一進老師家門就哭,邊哭還邊說:
“這件事情(三王并封)大家都說是老師干的,如此下去,恐怕老師有滅門之禍啊!”
王錫爵卻笑了:
“你放心吧,那都是外人亂說的。我的真實打算,都通過密奏交給了皇上,即使皇長子將來登基,看到這些文書,也能明白我的心意。”
這就是王先生的保險,然而王就學沒有笑,只說了一句話:
“老師,別人是不會體諒您的!一旦出了事,會追悔莫及啊!”
王錫爵打了個寒戰,他終于發現,自己的思維中,有一個不可饒恕的漏洞:
如果將來冊立失敗,皇三子登基,看到了自己擁立長子的密奏,必然會收拾掉自己。
而如果皇長子登基,即使他知道密奏,也未必肯替自己出頭。因為長子登基,本來就是理所當然,犯不著感謝誰,到時,三王并封的黑鍋只有他自己背。
所以結論是:無論誰勝利,他都將失敗!
明知是賠本的生意,還要做的人,叫做傻子。王錫爵不是傻子,自然不做。萬歷二十一年二月,他專程拜見了萬歷,只提出了一個要求:撤回三王并封。
這下萬歷就不干了,好不容易把你拉上船,現在你要洗手不干,留下我一個人背黑鍋,怎么夠意思?
“你要收回此議,即無異于認錯,如果你認錯,我怎么辦?我是皇帝,怎能被臣下挾持?”
話說得倒輕巧,可惜王大人不上當:你是皇帝,即使不認錯,大家也不能把你怎么樣,我是大臣,再跟著淌混水,沒準祖墳都能讓人刨了。
所以無論皇帝大人連哄帶蒙,王錫爵偏一口咬定——不干了。
死磨硬泡沒辦法,大臣不支持,內閣不支持,唯一的親信跑路,萬歷只能收攤了。
幾天后,他下達諭令:
“三王都不必封了,再等兩三年,如果皇后再不生子,就冊立長子。”
可是大臣們不依不饒,一點也不消停,接著起哄,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陛下您多少年不去找皇后了,皇后怎么生兒子,不想立就不想立,你裝什么蒜?
萬歷又火了,先是辟謠,說今年已經見過皇后,夫妻關系不好,純屬謠傳,同時又下令內閣,對敢于胡說八道的人,一律嚴懲不怠。
這下子王錫爵為難了,皇帝那里他不敢再去湊熱鬧了,大臣他又得罪不起,想來想去,一聲嘆息:我也辭職吧。
說是這么說,可是皇帝死都不放,因為經歷了幾次風波之后,他已然明白,在手下這群瘋子面前,一絲不掛十分危險,身前必須有個擋子彈的,才好平安過日子。
于是王錫爵慘了,大臣轟他走,皇帝不讓走,夾在中間受氣,百般無奈之下,他決定拼一拼——找皇帝面談。
可是皇帝大人雖然不上班,卻似乎很忙,王錫爵請示了好幾個月,始終不見回音。眼看要被唾沫淹死,王大人急眼了,死磨硬泡招數全用上,終于,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他見到了萬歷。
這是一次十分關鍵的會面,與會者只有兩人,本來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但出于某種動機(估計是想保留證據),事后王錫爵詳細地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句話。
等了大半年,王錫爵已經毫無耐心:
“冊立一事始終未定,大臣們議論紛紛,煩擾皇上(包括他自己),希望陛下早日決斷,大臣自然無詞。”
萬歷倒還想得開:
“我的主意早就定了,反正早晚都一樣,人家說什么不礙事。”
不礙事?敢情挨罵的不是你。
可這話又不能明說,于是王大人兜了圈子:
“陛下的主意已定,我自然是知道的,但外人不知道內情,偏要大吵大嚷,我為皇上受此非議深感不忿,不知道您有什么為難之處,要平白受這份閑氣?”
球踢過來了,但萬歷不愧為老運動員,一腳傳了回去:
“這些我都知道,我只擔心,如果皇后再生兒子,該怎么辦?”
王錫爵氣蒙了,就為皇后生兒子的破事,搞了三王并封,鬧騰了足足半年,到現在還拿出來當借口,還真是不要臉,既然如此,就得罪了:
“陛下,您這話幾年前說出來,還過得去,現在皇子都十三歲了,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從古至今即使百姓家的孩子,十三歲都去讀書了,何況還是皇子?!”
這已經是老子訓兒子的口氣了,但萬歷同志到底是久經考驗,毫不動怒,只是淡淡地說:
“我知道了。”
王錫爵仍不甘心,繼續勸說萬歷,但無論他講啥,皇帝陛下卻好比橡皮糖,全無反應,等王大人說得口干舌燥,氣喘吁吁,沒打招呼就走人了,只留下王大人,癡癡地看著他離去的背影。
談話是完了,但這事沒完,王錫爵回家之后,實在是氣不過,一怒之下,又寫了一封膽大包天的奏疏。
因為這封奏疏的中心意思只有一個——威脅:
“皇上,此次召對(即談話),雖是我君臣二人交談,但此事不久后,天下必然知曉,若毫無結果,將被天下人群起攻之,我即使粉身碎骨,全家死絕,也無濟于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和你談過話,別以為大家都不知道,如果沒給我一個結果,此事必將公之于天下,我完蛋了,你也得下水!
這是硬的,還有軟的:
“臣進入朝廷三十余年了,一向頗有名聲,現在為了此事,被天下人責難,實在是痛心疾首啊!”
王錫爵是真沒辦法了,可萬歷卻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對著干,當即寫了封回信,訓斥了王錫爵,并派人送到了內閣。
按照常理,王大人看完信后,也只能苦笑,因為他雖為人剛正,卻是個厚道人,從來不跟皇帝鬧,可這一次,是個例外。
因為當太監送信到內閣的時候,內閣的張位恰好也在。這人就沒那么老實了,是個喜歡惹事的家伙,王錫爵拆信的時候,他也湊過來看。看完后,王錫爵倒沒什么,他反而激動了。
這位仁兄二話不說,當即慫恿王錫爵,即刻上疏駁斥萬歷。有了張位的支持,王錫爵渾似喝了幾瓶二鍋頭,膽也壯了,針鋒相對,寫了封奏疏,把皇帝大人批駁得無地自容。
王錫爵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為萬歷雖然頑固,卻很機靈。他之所以敢和群臣對著干,無非是有內閣支持,現在王大人反水了,如果再鬧下去,恐怕事情就沒法收拾,于是他終于下圣旨:萬歷二十二年春,皇長子出閣讀書。
勝利在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了,王錫爵如釋重負,雖然沒有能夠冊立太子,但已出閣讀書。無論如何,對內對外,都可以交代了。
申時行沒有辦成的事情,王錫爵辦成了,按說這也算是個政績工程,王大人的位置應該更穩才是,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因為明代的大臣很執著,直來直往,說是冊立,就必須冊立。別說換名義,少個字都不行!所以出閣讀書,并不能讓他們滿意,朝廷里還是吵吵嚷嚷地鬧個不停。
再加上另一件事,王錫爵就真是無路可走了。
因為萬歷二十一年(1593),恰好是京察年。
所謂京察,之前已介紹過,大致相當于干部考核,每六年京察一次,對象是全國五品以下官員(含五品),包括全國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屬、以及京城的京官。
雖然一般說來,明代的考察大都是糊弄事。但京察不同,因為管理京察的,是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收拾不了內閣大學士,搞定幾個五品官還是綽綽有余的。
所以每隔六年,大大小小的官員們就要膽戰心驚一回。畢竟是來真格的,一旦京察被免官,就算徹底完蛋。
這還不算,最倒霉的是,如果運氣不好,主持考核的是個死腦筋的家伙,找人說情都沒用,那真叫玩的就是心跳。
萬歷二十一年(1593)的這次京察,就是一次結結實實的心跳時刻。因為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郎中趙南星。
孫鑨倒沒什么,可是趙南星先生,就真是個百年難得一遇的頑固型人物。
趙南星,字夢白,萬歷二年進士。早在張居正當政時期,他就顯示了自己的刺頭本色,一直對著干。張居正死后獲得提升,也不好好干,幾年后就辭職回家了,據他自己說是身體不好,不想干了。
此人不貪錢,不好色,且認死理,此前不久才再次出山,和吏部尚書一起主持京察。
這么個人來干這么個事,很明顯,就是來折騰人的。
果不其然,京察剛一開始,他就免了兩個人的官,一個是都給事中王三余,另一個是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
朝廷頓時一片恐慌。
因為這兩個人的官雖不大,身份卻很特殊:王三余是趙南星的親家,呂胤昌是孫鑨的外甥。
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白:今年這關,你們誰也別想輕易過去。
官不聊生的日子就此開始,六部及地方上的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哭天喊地,聲震寰宇,連內閣大學士也未能幸免。趙志皋的弟弟被趕回了家,王錫爵的幾個鐵桿親信也糟了殃。
趙志皋是個老實人,也不怎么鬧。王錫爵就不同了,他上門逼張居正的時候,趙南星也就是個小跟班,要說鬧事,你算老幾?
很快,幾個言官便上疏攻擊吏部的人事安排,從中挑刺。趙南星自然不甘示弱,上疏反駁,爭論了幾天,皇帝最后判定: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官降三級。
這個結果實在不值得驚訝,因為那段時間,皇帝大人正在和王錫爵合伙搞三王并封。
但王錫爵錯了,因為趙南星先生,絕不是一個單純的人。
事實上,他之所以被拉到前臺,去搞這次京察,是因為在幕后,有個人在暗中操縱著一切。
這個人的名字,叫顧憲成。
關于這位仁兄的英雄事跡,后面還要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萬歷二十一年的這次京察,是在顧憲成的策劃下,有預謀,有目的的政治攻擊。關于這一點,連修明史的史官都看得清清楚楚。(明史·顧憲成傳)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前臺剛剛下課,后臺就出手了。一夜之間,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于孔兼等人就冒了出來,紛紛上疏攻擊,王大人又一次成為了靶子。
關鍵時刻,萬歷同志再次證明,他是講義氣的,而且也不傻。
奏疏送上去,他壓根就沒理,卻發布了一道看似毫不相干的命令:
吏部尚書孫鑨免職,吏部考功司郎中趙南星,削職為民。
這條圣旨的意思是:別跟我玩花樣,你們那點把戲我都明白,再鬧,就連你們一起收拾。
應該說效果十分明顯,很快,大家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后,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后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后,揚長而去,然后名聲大噪。
十六年后,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后,方才發覺:
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后一根稻草】
萬歷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歷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于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歷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干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志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后,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上帝 says:
說兩點,一 萬歷你這小王八膏子有病啊;二 樓上的跟我走…讓你缺德
活力28 says:
你媽比,是句好話,卻不為人所理解
朱元璋 says:
你們意思啊
匿名 says:
萬歷如果想要立皇三子就應該把他過繼給皇后,這樣皇三子就是嫡長子了
萬歷 says:
這事擱清朝就沒那么多爭議了。
天下大勢 says:
萬歷既然鐵心要立朱常洵,那干嘛不找個由頭賜死朱常洛呢,讓那些言官沒了盼頭還鬧個屁。當年漢景帝想立劉徹為太子,就是先逼死了太子劉榮,不但如此,還找了個由頭逼死了太子的老師周亞夫。
萬歷 says:
朱常洛也不單純的,比如光武帝長子自動讓出太子位。
千里流云 says:
萬歷被人搞得就像茅坑里的石頭,又臭以硬,他媽的同樣是自己的兒子,何必那么固執己見!
君心無痕 says:
人物太多了,有點兒理不順了,果然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呀
123321 says:
王錫爵的離去是不折不扣的一個悲劇因為之間后出來了的一幫家伙將徹底毀滅大明276年的江山!
落日余暉 says:
明朝歷史復雜,人物繁多,官場暗藏殺機,步步驚心,實為黑道也
豐神秀麗 says:
明朝最讓我喜歡的是總有那些不怕丟官 敢于進諫的人 雖然有時很無賴 很討厭 卻是非常有骨氣
孫遂 says:
還記得我嗎,被寧王干掉的那個,其實,孫鑨是我孫子
匿名 says:
干嘛非得立嫡長子,這是封建的毛病。學清朝立能力最強的那個最好了
李雨默 says:
王錫爵現在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吧。媽的禍國殃民的東林黨來了顧憲成來了大明走了!
!
無語 says:
說到底都是鄭妃的錯!!
過客 says:
后面這些人物都是嘉靖那個時候出的人物啊
靜殤 says:
回43樓 說道:
回43樓,這樣的意味有不過更多的還是遵循祖制的思想。明朝太子之爭除了這回還有一次鬧的比較大的就是朱棣的兩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熙)爭了。不過不同的是那會兩個皇子都已成年,有自己的性格和勢力圈子,這樣才會造成比如朱高熙就被武將派擁立的情況。不過萬歷的兩個兒子都十幾歲的,還一直藏在深宮不讓出去讀書,別說見人待物了,退一步是天才還是傻瓜都不知道,所以愚見這時的大臣還不至于一股腦的押寶朱常洛,無非立長傳統思想。
這位先生說的不錯,如果大臣們一問的排位站隊,直接擁立皇三子豈不事半功倍,再者,兩位皇子都還小,不論哪位皇子繼位都不會念及誰的功勞,大臣們若想受寵,現在積極迎合皇上才是,但是他們寧可忤逆皇帝也要遵循祖制,這些是值得肯定的。
知而不行 says:
萬歷不喜歡長子可能與自己出身有關,“宮女所生”的自卑心理也許一直藏在他的內心深處。
E says:
我
煩人
二
而
的瓦房
WF
FE霧非霧
FW
王菲菲好
是
是
s
是
一趟 says:
是
是
是
是
我
我
我
w ww
為
q去
去
去
我
去
按時
daadd
qdaf
S
S
CF
S
S
D
SDF
S
DS
S
DS
D
DS
DS
D
S
DS
D
S
S
S
D
S
A
D
A
D
A
A
S
A
D
A
A
DS
A
D
A
A
D
A
A
D
S
A
D
S
A
D
D
S
A
SD
D
S
D
DD
S
A
D
S
S
S
A
A
D
S
A
F
S
S
D
D
S
S
S
D
A
D
AS
A
D
S
A
S
D
A
S
D
S
A
D
S
A
D
S
A
SD
D
S
S
DS
D
D
D
S
S
D
S
S
D
D
D
S
S
D
D
S
D
S
S
S
D
D
S
S
D
S
S
D
S
S
S
D
D
S
S
S
D
D
D
S
S
S
D
S
S
S
S
D
D
S
S
S
S
D
S
SS
D
D
S
S
S
D
S
D
D
D
S
S
S
S
D
S
F
V
C
B
F
D
D
B
G
S
F
V
FV
VC
S
G
F
C
CX
F
D
X
DX
C
V
F
X
D
F
C
D
D
V
S
GF
D
D
D
F
D
D
C
D
D
X
DC
D
F
S
F
D
SD
SD
FD
D
H
X
CF
FD
BD
F
D
F
朱元璋 says:
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啊
朱翊鈞 says:
錦衣衛何在?把刷屏的都給我拖出去杖斃!!!
匿名 says:
在當下,有些老不死的老混蛋,死賴著官位 作威作福就是不下線,壓著新人上不來。你看人家古人,都當到國相了,這辭職信說打就打,說跑路就跑路了。
歲男孩 says:
不錯
你爹臨死前 says:
馬德制杖
朱厚照 says:
你們還是不如我會玩
這是怎么說 says:
趙南星先生反腐力度很大!
匿名 says:
66樓傻逼呀
老朱 says:
一幫煞筆,勞資勤勤苦苦打下的江山就這么叫你們廢了
萬歷 says:
媽賣批的,我有你寫的那么色嗎
發表評論
匿名 says:
樓上的脫出去扒皮
吃瓜群眾 says:
1,皇三子用得著過繼給皇后嗎?他母親就是實力派杠杠的貴妃,瘦了那么多恩寵,要不是皇后尚在,官員不許,萬厲早就立她皇后了。
2.支持皇長子,就不喜歡鄭貴妃生的兒子,還想兒子做太子,以后怕是要做太皇太后了,不配。
To 刷屏 says:
你怕是雞出籠要交配吧……
發表評論
昵稱:
提交評論
本周熱門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章 災難
第4部:粉飾太平 第十八章 制勝之道
第5部: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第7部:大結局 第二十章 沒有選擇
第3部:妖孽宮廷 第八章 傳奇就此開始
第7部:大結局 第十五章 一個文雅的人
第4部:粉飾太平 第十二章 東南的奇才
第1部:洪武大帝 第十四章 復仇
第1部:洪武大帝 第十六章 建國
第5部:帝國飄搖 第一章 致命的正義
隨機推薦
第1部:洪武大帝 引子
第5部: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第6部:日落西山 第十九章 決心
第4部:粉飾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結局
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戲的開始
第7部:大結局 第十五章 一個文雅的人
第4部:粉飾太平 第八章 天下,三人而已
第3部:妖孽宮廷 第四章 不倫之戀
第4部:粉飾太平 第十五章 天才的謀略
第2部:萬國來朝 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
站內搜索
Copyright ? 2009-2011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 無憂書城
操
刷屏的去死吧